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扶贫攻坚

搬迁,让他们的日子有了奔头……

  • 2021-02-08
  • 分享到
  • 0

“搬出来的好日子”

——八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

“把球传给我!”“快快快!别让他把你防住!”在篮球场上,放了寒假的孩子们各个活泼跳脱,尽情地嬉戏玩耍……

128日下午,记者来到八宿县西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幢幢白墙红顶的楼房笔直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下,新修的柏油路通到各家的门口,新开的超市各类商品应有尽有,配套的运动场、幼儿园和卫生室也随即映入眼帘。

走进林卡乡叶巴村党支部书记阿尼玛的新家,是色彩丰富、美观大方,极富特色的藏式家居风格。“新家就在318国道边上,设施齐全,资源丰富,我自己做了简单的装修,还添置了这些电器。”阿尼玛边热情地招呼我们边指着房间里的陈设介绍说,“2019年,我们村共95户搬下来安置在这里,比起以前村上的生活,日子多了好些奔头。这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啊,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

阿尼玛说的奔头,包括安置点上的适龄儿童教育实现全覆盖,生病出门就能诊疗,而且政府还出资解决了安置点稳定就业岗位76个,2020年参与群众增收60余万元,同时依托安置点附属设施升级改造等项目,组建砖厂、水泥厂、摩托车修理厂、建筑工程队,开展“以工代训”,累计培训搬迁群众250余人次,为群众增收超过200万元。

距西巴村不到7公里是乃然村安置点。这里安置着夏里三乡的4432454名群众。“夏里三乡”是八宿县夏里、拥、瓦三乡的统称,农田有61.7%以上为25度以上的坡耕旱地,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特殊贫困地区,也是最早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2018年年底实施整乡搬迁时,乡里群众都不曾想到他们搬迁后会过上如此顺心的生活。

记者见到次登措姆时,她刚刚下班回到家,说起搬迁前后的生活,腼腆的脸上浮起了笑容。“以前,电通不到村里,水要去很远的地方挑,吃穿用度都要自给自足,想买点儿东西,必须去乡里,还不一定都买得到。自从搬上来,我通过岗位培训得到了夏里三乡办公室公益性岗位工作,每个月能拿到3000块钱工资,日常想买些啥随时可以买到。”

搬迁只是手段,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才是最终目的,政府通过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拓宽增收渠道,让很多农牧民群众过去因为靠天吃饭而紧缩的眉头,如今已经完全舒展开来。拥嘎是从夏里乡白茶村搬迁过来的,两口子有三个孩子。“目前,孩子父亲做摩托车维修工作,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大的孩子上幼儿园了,我早上去台球室工作一个小时,其余时间可以在家照顾其他两个孩子,生活比过去轻松多了!”

“以前刚实施扶贫搬迁时,我还挨家挨户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每一家都至少去过十多次”曾在瓦乡工作13年的八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易地搬迁组副组长的赤列旺堆一脸欣慰地说,“看到他们从靠天吃饭变为自主就业,从教育盲区变为入学读书,从病无所依变为保障齐全,我心里踏实多了,这是搬迁才能实现的好日子啊!”

在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中,我市共有 1.9万户9.9(不含跨市搬迁)贫困群众挪离了穷窝,搬进了新房,并且在新的环境下,利用安置点资源优势,依托各项“造血”产业,加上自身努力逐步摆脱贫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关闭

重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