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大自然的调色板,阳光与风的作品——芒康盐井古盐田

  • 2023-05-24
  • 来源:原创
  • 分享到
  • 0

   盐井千年古盐田景区,距离芒康县城120公里,大约需车程2.5小时。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好地方”,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是西藏的东大门、昌都对外开放与交往的窗口,这里是古时茶马古道进西藏的第一站,是一片充满神奇、灵性、美妙的净土。



   盐井藏语意为“察卡洛”,“察”是指食盐,“卡”就是洞眼的意思。是茶马古道上的明珠,已有1300年的食盐生产历史。芒康盐井古盐田201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4月被列入国家级申报创建5A级景区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盐井的盐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考证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在刘赞廷的《盐井民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参观盐井盐田,系澜沧江两岸下有底泉,以石砌坎,就山坡架木为畦,上铺寸厚之黄土,以人汲水倾于畦内,见风成盐。神话传说中的“羌岭之战”,相传就是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在此为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吐蕃王朝后期,友拉归顺了格萨尔王,成为了他的纳西大臣,在此管理盐田。



   盐井目前生产盐的乡有2个,即纳西乡和曲孜卡乡。这里完整保留着世界上最原始的手工制盐方式,当地百姓至今仍依靠澜沧江两岸的卤水制盐。澜沧江边卤水资源丰富,分布着数十口热气腾腾的天然盐井。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让阳光蒸晒,晒干后即得粗盐,经进一步晾晒打理,即成食盐。本地从事盐业生产的群众有320多户,有3400余块盐田。由于制盐方式一直沿用传统原始的手工制盐,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也不高,二个乡年总产量也就是120多万斤。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很大的差别,江东的纳西村、上盐井村盐田出产的以白盐为主,东面的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则以红盐为主。白盐、红盐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而此时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因而又称“桃花盐”。

   盐井盐田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人文景观,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古老文化,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来盐井古盐田考察,普遍认为,盐井盐田应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刘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